心得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主题学习>>心得分享>>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彭凤姣

摘要: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念,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实际。这些具体实际主要表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好生活;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几次变化,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变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建国之前,中国人民处在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经历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反抗,最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后,经过三年的时间才使社会主要矛盾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过程是以肃清人民群众的敌人、阻碍人民安定、幸福生活的对象为目标,追求的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造成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人民群众利益。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需要,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人居环境等。生存和居住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方面,也是人民生活幸福不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在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时候,对环境的破坏力度逐渐增加,但是当时的环保意识没有那么强,生态问题没有很突出的表现,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在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新台阶。前面几十年对自然的破坏带来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民的重视,人民开始注重生存环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的是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是在中国几十年建设引发的现实环境问题基础上提出来的,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要求。

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客观事实

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世界经济强国,中间经历了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草原森林严重退化等。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活动,如做饭、取暖;工业污染,如各类化学工厂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及化纤维排放的各种粉尘;交通污染,如飞机、船舶、汽车等排放的气体等。人为造成的大气污染中,雾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的核心成分是烟、灰尘,能够通过呼吸直接进入人体,对人的健康伤害很大。要治理雾霾污染,要从污染源开始治理。伦敦是世界著名的雾

都,一年中大概有50天左右的雾日。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迫使《茶花女》中止演出。人们出门伸手不见五指,几千人死亡,许多人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这次事件后,英国开始反思。不仅出台了世界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而且采取了许多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在英国政府的努力下,1980年,伦敦的雾日降为年均5天。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说明只要人类注重环境问题,下定决心治理,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伦敦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国北京、华北地区的雾霾治理前景可观。因为人口集中,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大,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工业污染,冬季燃煤供暖等原因,我国北方空气污染较南方严重,出现严重的雾霾。北方的雾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治理雾霾,首先要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国家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大环保力度,处罚力度,监管机制。鼓励企业优化生产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或者对污染物先做处理在排放,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采用新能源燃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贯彻到生活中,使公民形成绿色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有百分之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淡水资源。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为因素的破化,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越来越少。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等。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的生活污水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企业废水排放、农业污染物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水污染现象有所改善。但是,要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干旱少雨、植被稀疏的地区。排除自然因素,人为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滥砍滥伐等,导致土地蓄水能力下降,使土地出现沙漠化现象。为了有效防止沙尘暴,保护森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垦草原面积可达2.8亿亩左右,造成大约3.8亿亩退化、沙化面积,其中1.2亿亩草原退化为永久性沙漠。[2]草原的破坏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草原系统抵御灾害能力减弱,草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是人为的,其中过度农垦占25.4%,度过放牧占28.3%,过度樵采占31.8%。[3]森林退化人为因素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林木过度砍伐、林地被改造为其他用地等。环境的恶化与人类行为息息相关,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只有树立起生态思想,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观实质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摒弃先污染后质量的经济发展道路,避免出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4]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要求树立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是为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产生的理论思维。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是对实践基础上的现实作出的正确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形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5]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长久的繁荣和发展下去,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是最长远的利益,因此,我们要保护资源和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理念能够引导行动,心中有生态文明思想,行动就会随之而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人民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全民行动,达成目标。

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自诞生以来就生活在地球上,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强,人类只能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因此,在这两个社会形态当中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是自然化人的程度很高。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俨然一副无所不能的样态。人类开始违背自然规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识行事。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主要是高程度的人化自然。正式这种违背自然规律、为所欲为的行径逐渐导致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海洋污染等等。全球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生态问题、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人类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是基于环境问题而提出来的。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报复,各种矛盾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寻求解决之道,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就是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提出规范和要求。国家政策制度能够给人以行动的依据,有针对性的培养人们的资源节约意识、生态危机意识以形成行动的自觉,同时监管落实情况以达到改善和发展的目的。此外,还需要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寻求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它能够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集体的建设之后,中国的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以历史的眼光,从现实出发形成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深圳商报评论员.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深圳商报,2012-11-17(A02).

[2]王关区.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

[3]王关区.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744.

[4]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2.

[5]马凯.坚定不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求是,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