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12月13日下午
地点:学院办公室
召集人:陈仁保 成员:万晓红、甘 民、陈仁保
讨论主题:大学生发展类型研究
主要内容如下:
万晓红发言: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发展过程。受教育者的教育主体性在自主教育中得以伸张,日臻成熟,学生取得与教师平等的教育主体地位,成为具有教育主体人格的人,从而使教育不断回归本真,教育中的主体归还人自身,而不再被异化,恢复人的尊严。教育终极追求是每个人在教育中都当家作主,成为教育中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学论范围,拓展到教育基本理论的层次上或本体论上。主体性以人的力量反映着人对自由的追求,人的发展是人追求自由的过程,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自由,让学生自由是教育宗旨,关注自由,这是教育所要致力达成的。自由只能在自主教育框架中体现,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的状态。
甘民发言:学校教育的局限。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兴盛。在长期的人类社会生活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作为人类文明重要标志的知识,特别是文字知识的出现,对社会分工提出新的需求,这就促进了教师职业的专门化,进行专门化教育的学校的产生。柏拉图沿着苏格拉底所开辟的知识之路,而提出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划分,并认为只有理念或概念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对客观知识的获取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正是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接力棒传载与发展,奠定了西方文明知识体系发展的整个基础,也最终确立了学校教育及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显然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或师徒式的扩展,与传统家庭教育、师徒式相比,如果没有功能的超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人们自然就没有必要进学校受教育,学校教育超越生活的特殊的功能正是传授知识。
陈仁保发言: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校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也时常受到人们的批判。近代以来,人们也日益认识到班级授课制、群体性学习的局限性。大工业的生产是提高效率的批量生产。“正如经济上的统一生产,需要大批工人集中在厂里干活,教育上的统一生产,过去也需要大批学生集中在学校里学习,随之而来是统一的学纪,正规的学时,经常的考勤等,总之,形成了一种求齐划一的压力。”[1]学校成了一个加工厂,学生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学校集体教育在形式上沿用了大工业的批量生产模式,学生处在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中,学校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着批量生产,教育按照同一个模式来加工一批人,塑造着统一规格的人才,把原本独特的生命人为加工得一模一样,学生成了一个个分毫不差的合格产品。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集体教学的形式,可以把越来越多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教育面对的是从班级所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以一群学生的平均水平为标准,教给他们的是一锅烂粥,以相同的方式,面对学生整体来授课,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它不问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生命的差异,从根本上排斥了个性化的要求。
(陈仁保撰稿 龚彬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