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晚上,“新型城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研团队召开了本学期第五次研讨会。与会成员有万晓红、陈仁保、甘民、宋黎、刘凌霄、朱文星、马红果、孙涛、楚静、赵志华、高永爱、王立刚等12人。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市民”公民素质提升与和谐城市社区建设互动关系研究》,主讲人楚静,讨论内容如下。
首先,主讲人对“‘新市民’公民素质提升与和谐城市社区建设互动关系研究”研究现状、选题的价值及意义进行了剖析:
第一,众多的研究者们在哲学尤其是政治哲学的逻辑框架内来探索公民教育问题,形成了多元的公民教育观。从功能上看,这些公民教育观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理论研究为今天的公民教育准备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但不足之处是,大部分文献把公民教育对象放在青少年或者是大学生群体,关于成年人的公民教育,探讨的篇幅非常有限,至于“新市民”(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教育问题尚未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上述研究方法以哲学思辨、定性研究为主,鲜有运用数理统计表达的实证调查。
第二,近年来,在政治学尤其是从社会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政治社会学视角的逻辑框架内,讨论“新市民”素质与城市融入、“新市民”的素质教育与城市社会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范式的文献,虽然涉及到“新市民”素质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但研究类型与层次相对比较单一,甚至停留在浅表化的层面。其一,没有揭示“新市民”公民素质提升这一重要主题,从而无法开展城市社区公民教育的内在理路及实践逻辑研究;其二,没有基于“新市民”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结构而提出一个适合其公民素质教育的时间、空间实践逻辑;其三,对于以提高城市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来说,其公民素质提升与和谐城市社区建设的互动关系缺乏宏观的把握。
本课题研究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基于“新市民”的公民素质现状特征为背景,以人的素质的城镇化与和谐城镇建设为主线,运用公民社会理论、社区治理理论,深刻揭示“新市民”的公民素质与和谐城市社区建设的互动关系,提炼出可推动我国城镇社区和谐发展研究的有价值因素。
其次,主讲人重点介绍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新市民”的公民素质与和谐城市社区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城市社区是“新市民”公民素质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场所
(二)“新市民”公民素质的提升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前提条件
(三)构建和谐城市社区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和倒逼的结果
(四)“新市民”公民素质提升与和谐城市社区构建的互动发展机制
二、“新市民”公民素质与和谐城市社区建设二者现状分析
(一)“新市民”的公民素质现状特征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现状特征
(三)制约二者互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三、推动和谐城镇社区建设与“新市民”公民素质提升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和谐城市社区及其构建
1、和谐城镇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价值追求
“新市民”是城镇社区的主体,其公民素质的培育将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2、应用DEA方法对和谐城市社区进行绩效评价与实证分析,提出构建和谐城市社区指标体系及目标指向
(二)根据“新市民”心理特征及精神结构,构建其公民素质培育体系
1、重构公民教育理念
2、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
3、从“新市民”公民个人生长发展的内在机理出发,把握其公民素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逻辑
(1)根据“新市民”公民素质现状,制定培育内容,体现培育内容的整体性。
(2)针对“新市民”不同角色公民的实际,建立分层次渐进的培育目标,体现培育目标的层次性。
(3)从“新市民”职业流动性特点出发,体现培育过程的动态性。
(4)大力开展“创建和谐社区建设”活动,寓公民素质教育育于社区的各项实践活动当中,体现培育路径的实践性。
(5)借助“慕课”信息平台,实现培育手段的现代性。
4、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公民素质提升的组织领导
针对本次研讨主题,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研究的角度、选题的意义达成共识,一致认为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另外,也对研究中的思路及创新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撰稿人:楚静
201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