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动态>>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研讨论班活动二: 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内涵和意义的报告

    2015年4月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胡键研究员做了《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内涵和意义》的报告。随后本科讨班围绕该讲座开展了广泛讨论。讨论召集人楚静,参加人员有:朱文星、刘凌霄、高永爱、万晓红、马红果、宋黎、陈仁保、孙涛、侯杰共10人。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今天,更需要将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在文明交流史上续写灿烂篇章。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充分体现了互信和互利的精神。

    “一带一路”战略展示出中国将自身发展的宏伟愿景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愿景相结合,将“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相连接,支持有关国家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工业化的努力,积极为沿线地区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让有关国家安心、舒心、开心。

    “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根本区别。“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既遗传了古人开辟古丝绸之路、追求交流合作的基因,又洋溢着涤荡冷战残余、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志向。而“马歇尔计划”出现在冷战时代,从一开始就带着意识形态的浓厚色彩和分庭抗礼的对立气氛。这个被冠以“欧洲复兴计划”的工程,明确将8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一带一路”战略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作为这项倡议的提出者,中国不但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还致力于推动各国实现发展战略的对接,而不是搞单向输出或强加于人。而“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马歇尔计划”在援助中也附加了很多不平等条件,埋下了干预西欧各国内部经济政策的“钉子”。

 

 

 

 

“新型城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团队

审稿人:何军新

201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