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编辑工作19年,每年看过的论文几百上千,感觉很多老师在科研方面比较被动,事实上多数老师本来就没有经历过正规的科研训练。所以,我经常收到一些稿子,三五分钟就在初审环节被毙掉了。有的是标题被毙掉的,有的不懂写作格式,有的没有作者简介甚至没有任何联系方式。这么多年来,学校新进的老师都要经过上岗培训,但每次上岗培训我不看课表都知道是些什么课程:政治理论、法律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从不安排科研培训,从不给老师们讲科研方法和科研伦理。
但是,我们一旦进入高校工作,就注定了一辈子除了好好教书,当个好老师之外,还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从现有的评价体制来看,教学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不太好评价,不太好量化,不同学科之间难以找到可比性;而科研,你有多少论文、多少专著、多少课题、论文发表在什么层次的刊物等,相对来说是,都是比较具体的,甚至大体上是可以比较的。也许有老师认为,能教好书才是好老师。事实上,高校老师不像中学,没有科研做支撑,教学再优秀,也是很有限的,很难获得好的地位和评价。何况当前我们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还很不成熟。
一、怎样规划自己的科研
(一)确定科研方向
确定了科研方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否则,即使你像千手观音一样有一千只拳头,有千钧之力,也不知道把拳头打到哪里。
1. 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学术生态确定研究方向。比如:湖南城市学院以“城市”为特色,所以,要研究城市和城市化;吉首大学以民族传统研究为特色,所以,到吉首大学工作就要围绕民族传统确定研究方向。从湖南省的学术资源来看,过去历史学很出名,而且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南师大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在全国很出名,出了一个著名历史学家林增平,所以,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随便抓住一点学术资源都可以出名。上世纪90年代至今,湖南的伦理学研究很出名,出了一个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谁搭上了唐老师这班车,谁都可以出名。等等。
2. 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确定研究方向。比如我读硕士的时候有一个小师姐,毕业以后来到安徽师大当辅导员,她多次向我请教,说自己不知道做什么事,我当时给她指了两条路。又比如我当编辑,坚持做编辑手记,坚持研究编辑学。
3. 要关注地方文化。比如我长期关注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研究,美大的湘绣研究、衡阳的船山研究、吉首的沈从文研究、常德的丁玲研究、益阳的三周研究、永州的柳宗元研究、周敦颐研究等等。
4. 要关注社会现实。大的理论问题我们可能做不来,一是理论水平比不上全国各地的大家,二是在地方院校没有团队。市委党校王国奇教授研究农村社会保障法制研究、市社科联研究农民的信仰问题等。
5. 要关注学科边缘与交叉位置。张步天教授研究《三海经》、伦理学现在有音乐伦理、体育伦理、语言伦理等。
(二)科学规划自己的科研进程
1. 科学制定自己的科研计划。比如我今年要发表几篇论文,明年要申报省社科基金课题,今年要做前期准备等。
2. 不贪大、不贪快。有的作者,从没有发表过论文,居然非C刊论文不发。
3. 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我担任了省人民出版社特约编审、省社科院哲学所特约研究员、市委党校、中心医院客座教授等,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二、怎么申报课题
高校教师申报课题如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日常工作,我来到高校近20年,主持了省社科基金4项(含湖湘文库专项1项)、省教育厅重点课题3项、教育厅一般项目1项、省情决策咨询课题1项、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各1项、市级校级课题3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总共15个项目。不了解我的人,总是以为我是既得利益者,认为我关系了得,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劳动。国家社科基金我连续申报十多年,一直看不到一点点回报。我也是在从失望到几乎绝望、即将要放弃的时候,找到了希望。一是越来越多的普通老师申报成功,让我看到了希望;二是学校始终如一的支持,给申报者加科研分,发申报费,甚至报销学术会议差旅费,也支持了我继续申报。这其中,还是有一些技巧值得研究。
(一)选题
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这样的选题才是好选题。比如前几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的中国梦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等,都是导向性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且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1. 认真研究课题指南。有的课题是严格按指南申报,有的课题指南是指导性的,申报者只能在其基础上发挥,有的课题指南纯粹只提供参考。
2. 创新与跟风。要具有理论前瞻性,至少要紧跟形势,或者叫做要跟风。比如:江泽民时代搞“三个代表”,搞“三讲”,那么这方面的选题设计解读得好、学理性强的项目,肯定占优势;胡锦涛时代强调可持续发展,因为当时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明显表现出不可持续性,资源过度消耗、环境过度污染、贫富过度分化、腐败过度漫延、社会矛盾过度积累等等,党的十七大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环境文明;温家宝提倡的是新农村建设,习近平提出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温家宝说的是仰望星空,《沉思录》是他的枕边书,他说要让老百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习近平说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梦。总之,这些就是我们在选题时要特别关注和思考的,并不是一定要照本宣科,可以有思维的发散和扩展。各行各业,各个学科专业都可以站在自己的学术平台,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视野进行解读。说个故事:2003年江泽民到南岳,跟和尚大月法师大谈“与时俱进”;我还收到一个学术会议通知,主题是:华严禅与中国梦。汤可敬教授研究古代汉语、说文解字,秦忠翼教授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等。
2. 要关注社会现实,研究社会问题,要接地气。
3. 要关注地方文化,为地方文化服务。比如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益阳的历史文化等等。因为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别的地方关注不多,并且不具有优势。我就申报过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的选题,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关于湖湘文化的我在2003、2004年申报了2年,然后长沙的一位教授以我的题目申报成功了,我的后来申报了省级项目;关于梅山文化的项目,我当年虽然没有成功,但是省社科院万里教授的成功了,我给他垫了底。这些事实证明,关注地方文化是一种正确的思路。
4. 选题还可以跟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二)相中的选题要仔细打磨,不要一时不成就轻易放弃。比如:在交流中,我听罗放华教授说,他的申报书就自己送到中南财大等单位专家手中,请国内一流的同行专家指导修改,这一点他比我做得好。我的申报书也请导师和李校长等专家指导过。不要怕丑,不要怕被批。我就把自己当丑角。同时,这个选题我连续申报了4年,前3年有一次入围,但最后都没有成功,我也几乎失去了信心,但还是坚持在报,并且成不成功科技处都给科研分,还给1000元申报费,这也是促使我坚持申报下去的动力之一。4次申报,每次我都做了修改,比如标题,第一次申报的标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道德文化的嬗变及其伦理引导;第二次改为: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道德观念的嬗变及其引导;第三次改为:农民工的道德观念嬗变及其引导;第四次改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道德观念的引导机制研究。每失败一次,可能又会增加一点前期成果。
(三)课题内容:既要严格回答申报书的问题,一问一答,不能回避,又要具有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路,不能有半点勉强。比如我的选题内容,就是针对中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独有的社会问题,即农民工问题而提出的,研究这一问题,我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去构思:从纵的方面来说,我按照道德现象-道德评价-道德原则-道德目标-道德建设和引导这几个环节来思考,从横的方面,我按照农民工的公共道德观念-家庭道德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几个方面展开。
(四)申报方法:
要扎扎实实做功课,不要搞得糊里糊涂,不要故作高深,妄图糊弄评委。要感动评委,先感动自己。“企业文化与人的理性思维”
三、怎么写论文
1、论文写作的方法、规范
2、关于外语老师的专业方向问题
外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很多人就是因为外语的问题长期局限着自己的科研,也有的却因为外语学得好也成为问题。
四、怎么投稿
要研究刊物,针对刊物的需要而投稿;
要按刊物的要求,工作细致,包括格式要搞好,联系方式要可靠;
对自己的论文要有信心,不要轻易找编辑或者研究生处做网上检测;
要勤于跟编辑联系、交流,不要等待编辑找你;
对于编辑提的修改意见,不要有意见,要虚心接受。
撰稿人:易永卿
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