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6月23日下午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办公室
参加成员:陈光明、何军新、张荣禄、莫晓斌、王钢、周翠娇、文大山
讨论主题:伦理视域下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今天陈光明老师以伦理视域下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研究为主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实践活动。在已经意识到保护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古城保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凸现了许多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优秀历史文化遗存连同其所承载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有的甚至处于濒危状态或逐渐消失。如襄樊宋明城墙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拆而光,福建的三坊七巷名存实亡,高速路穿过中山陵绿地,高架桥迫使三元里抗英炮台搬家……我国古城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古城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古城保护过程中伦理价值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实践活动,受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制约。伦理学通过构建对古城保护活动的价值关切立场,有助于古城保护活动确立自身正当的价值目标、基本规范,以此给古城保护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作用,赋予古城保护一定的道德品性和人文关怀品质。使古城保护注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改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伦理学的宗旨和目标是对善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和对人类幸福的追求,也是古城保护的伦理价值需求。将古城保护置于伦理的视阈下,一切保护都以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伦理价值为标杆,从单纯的技术层面的怎么保护上升到应该怎么保护,避免有悖于伦理的保护行为的出现。
从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保护古城。古城保护应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伦理因素融入到古城保护中,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关心的视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强调以人为本,引导公众参与古城保护。
(撰稿:周翠娇 审稿:易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