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动态>>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科研讨论班活动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时间:2015年09月22日下午

地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办公室

参加成员:何军新、张荣禄、莫晓斌、王钢、周翠娇 、文大山

讨论主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主讲人:何军新

主要内容如下: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全民族抗战的旗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全民族抗战的号召,率先举起了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旗帜。9月20日,中共中央就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号召全国民众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9月22日,中共满洲省委通过决议,提出开展游击战争,与东北地区的抗日组织和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共同抗日。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对日作战,号召红军和被压迫民众,勇敢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去争取民族的解放和独立。

    对日宣战以后,中国共产党及时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共3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谋求与国民党部分官兵的抗日合作。1933年5月,与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合作,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10月,与李济深的福建人民政府签署《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联合抗日。

    而国民党政府不仅奉行不抵抗政策,而且提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肆“围剿”红军,杀害抗日爱国将士,令国人极为愤慨。虽然迫于舆论压力,国民政府于1941年1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但那已经是九一八事变发生10年之后的事了。只有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团结一致、毫不动摇地高举起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列,奋战在全民族抗战的最前线。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抗日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作为弱国一方的中国,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方针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并加以回答的重大问题。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作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作了《论持久战》的讲演。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这场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因此,最后胜利只能是属于中国的。

    按照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到1938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余次,歼敌54000余人,队伍发展到近2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如1939年至1940年,日军在华北地区进行“大扫荡”,使用的兵力达50万人以上。加上国民党顽固派不时制造反共摩擦,使得敌后战场异常艰难,直到1943年才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到1945年春,人民军队发展到91万人,解放区18个,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9550余万。

    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主要在大后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担负对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务。到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解放区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在敌后军民的艰难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烈士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惊。

    三.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方面,近代以来,伴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为了实现救亡图存,各个不同的阶级、阶层,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但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虽然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但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为地主阶级认识不到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深层根源,不敢也不愿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最终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既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又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既没有建立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又缺乏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气魄和勇气,其斗争的结果,是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并没有找到中国的真正出路。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虽然物资极其缺乏,战争环境极其恶劣,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军民通过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坚持抗战14年之久,并最后取得抗战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正如毛泽东所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与民众之中”。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要重温抗战的历史,以铁的事实反击那些歪曲历史的谬论,充分认识和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撰写:何军新       审核:易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