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动态>>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科研讨论班活动六:民族精神意蕴——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

2016年5月17日下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团队召开2016年度第六次科研讨论,活动以“民族精神意蕴: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主题而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研讨由楚静主持,参加人员有:朱文星、刘凌霄、高永爱、万晓红、马红果、赵志华、陈仁保、孙涛、侯 杰等10人。活动内容如下:

一、由朱文星介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内容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先后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 1 9 9 4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 0 1 ) 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件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并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

民族精神培育是有层次的:大体可有三层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民族精神的实质是 “族群归属”,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国家认同;归属于最久远的族群传统,是文化认同;这种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国民人格 (在现代公民社会即为公民人格 )。

国家意识包含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党的路线和社会主义现货化成果教育等。

文化认同教育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

公民人格教育包括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基本素质教育等。

二、围绕如何增强“国家意识”培养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要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国家意识,有助于我们抵御西方西化分化的图谋,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增加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积极加强对国家意识的宣传教育。首先,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公民的价值认同。其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实现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再次,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第二,在共享中实现公民社会的政治认同。以解决关乎民生的重大、敏感问题为突破口,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积极落实全会精神和部署,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和民生问题,实现群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第三,在公共参与中培养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广泛的公共参与也是提高公民责任感、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撰稿:楚静   审核:匡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