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正文

周立波故居文化调查访问记

社会实践材料

 

周立波故居文化调查访问记

0804601班 王健

 

住在这里的是一个普通的男子,

一个洞庭湖边的乡野的居民,

在生前,

他唱过歌,

他晒过太阳,

他碰到过几次危险,

在娘子关前,

在九华山下,

他爱过人,

他也和人打过架,

在这盈满了忧郁的辛酸的泪水中,也迸发着庄严的战斗的火花。

 

留在人间的他的记忆会很快的消亡,

正和他的歌会很快的消亡一样。

但是,

他所歌唱的刚强和反叛,

会更加壮旺,

他所歌唱的美丽和真诚,

会永远生存。

 

这是一个人生前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从他的墓志铭中我读出的是那一份份质朴,但更多的是藏在那质朴中为了实现革命理想的庄严的战斗的火花。他就是现代文学大师周立波。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跟随我们的《原理》课老师肖爱民教授来到大师的祖居地瞻仰大师的风采。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们舒心的观赏着这里的湖光山色。急切好奇的心情不断驱使我们向前探索。眼前幽径的另一头到底会是什么呢?是曲径通幽处呢,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是一座背靠青山,面临一亩荷塘的典型的江南青瓦房。房屋周围的古木呈合抱之势,远观房屋正门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块写有“周立波故居”的匾额,果然是一处充满文化底蕴的幽静处。

当我们迈进故居大门时,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扇通往知识圣殿的大门。大厅的正中央摆着儒雅、英俊、潇洒的 周立波 先生的铜像。周大师,我来了。从你那深邃、敏锐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你作为一名文学大家眼里汩汩流出的智慧之泉。我读出了你作为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永远的谦逊、随和。我更读出了你作为一名战士,为了革命理想,眼里迸发出的是与帝国主义、反动派作斗争的坚定。

大厅的左侧是其生活起居的区域。其中有卧房 、有书房 、有厨房、 有放置农具的杂房。观赏周立波故居的生活起居区域,看到这里虽然很简陋,但这里的一切的一切仿佛把我带进了我的童年。小到门槛大到农具都能使我回味童年的乐趣。看到煤油灯,想起了小时候天天晚上缠着姥姥讲故事,摸着斑驳的土筑墙,想起儿时在自家卧室的土筑墙上到处贴满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画纸,有色彩斑斓的糖果包装纸,有闪闪发光的烟纸盒。

看累了,我们就坐在木门槛上休息休息。木门槛也是我们出生于80后的童年记忆,那时候,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晚上坐在门槛上数着院子里的星星,夏天坐在门槛上看着屋外倾盆的大雨,暴雨来时,伸出两只脚丫子任由雨水冲刷,那从屋檐上落下来的珍珠串滑落在脚背上的凉意好不惬意,至今都让人难忘。

正当我的记忆向更深处延伸时,这时同伴的一声呼喊把我从童年的回忆中拉了回来,之后,随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师故居右侧的展览区。展览区展示了 周立波 先生一生的光荣事迹以及文学成就。随着导游的引导和讲解,我们驻足在大师与他一生挚爱的妻子的合影前,徘徊于大师一家幸福温馨的全家福前。隔着玻璃看到大师曾经读过的书,那已经发黄的书纸上到处是圈圈点点,以及听到导游讲解的大师读书“不做二名想”的事迹后,我被深深地折服了。当想到自己平时在电脑面前消磨时光,而大师却能在大热天伏案奋笔疾书时,我汗颜。当看到大师在我们这个年龄段时,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当看到大师在为谱写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祖国日新月异的《山乡巨变》时,看到大师在经历“十年文革”大浩劫后,以年过花甲之躯还在为我国文艺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时,我明白了:作为青年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是大师让我明白了青年人的文明,是奋斗的文明,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其乐无穷。是大师让我明白了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泪和拼搏的汗水,酿造的琼浆,历久弥香。

大师把血泪和痛苦写成小说,把孤独寂莫写成诗歌,把春情和秋意写成散文,把愤怒和思考写成报告。大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变成文字贡献给了人类。我深信大师那顽强拼搏的品格一定会铸造成青年的最强音。

走出大门,不禁眼前一亮。眼前的荷塘不禁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荷花盛开的季节,我一边欣赏着这出水芙蓉,一边向大师挥手,大师就此别过了。

                                                    指导老师:肖爱民

               201005